杂谈|街头篮球在中国:职业圈外,娱乐下沉,商业向上

Posted by 百代过客网  on Apr 14, 2025   0 Comment
_0
_1
_2

他(霍尔考比·洛克)改造的这个公园数十年前还只是一块垃圾之地,风一刮垃圾遍野,但现在洛克公园成为世界街头篮球的传奇赛地。1965年,洛克先生——纽约公园市政处的一位工人,把他的街头篮球联赛搬到Harelem第155号大街的公园露天场地,现在这所公园理所当然地被称为霍尔考比·洛克公园。

——《圣地的传说 街头篮球的麦加——洛克公园》,

《当代体育》2002年第30期

像街舞、说唱、涂鸦等街头文化一样,规则自由、观赏性强的街头篮球也从哈林区出走。尽管这项运动在发展和向外传播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符号,但洛克公园一定是众多街球爱好者脑海里无法抹去的记忆点。

关于这块圣地,老炮们反复品味不算丰富的历史资料,被起跳摘硬币的“山羊”、“骨灰收集者”等球场传说所震撼,小白们也知道它传奇得能吸引艾弗森、科比、杜兰特等许多NBA球星在休赛期前来一展身手。然而,想要与时俱进地体悟美国街球的魅力,如果不借助一些上网工具,恐怕只能让这些陈年旧事散发余晖了。

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也有一片街球自留地。它见于装修风格前卫的篮球场地,也见于小区附近的文体中心;年轻人会玩,老大爷也能打;有人约着兄弟一起上,也有人醉心于一对一“斗牛”;可能你的朋友都不来球场边看球,但一个篮球视频下会有很多“666”。不过,与许多体育比赛一样,它几乎没法像文娱活动那样“出圈”,只好自得其乐、不温不火。

和美国一样,街头篮球与打法相对传统的职业篮球在中国分属两个圈子。然而,与平常人熟悉的篮球运动相比,这个舶来品又不太具有特立独行的“痞气”。不知街球在中国发展的十几年里,是否想过这个“哲学三连”:我是谁?我从哪里来?我要到哪里去?

“我是谁?”

科班熏陶下的野孩子——打球爱耍酷,实力还差点儿。绝不向职业篮球叫爸爸。

街头篮球的概念一传入中国,就天然地带上竞技色彩。

你或许听说过肯德基三人篮球赛。20世纪90年代,街球以三人篮球赛的形式进入中国,而这个与中国篮协已经合办了十几年的青少年篮球赛事,可能是把国人带进“街头篮球=三人篮球”这种认知偏差的最大“功臣”。

虽然三人篮球是街球比赛的一种组织形式,但在官方的推动下,它逐步订立比赛规则,以胜负为唯一的评判标准,开始登上青奥会、世界杯,直到加入2020年东京奥运会。从比赛理念上看,它愈发地和强调限制少、表演性强的传统街球脱轨,更接近竞技体育。

根据FIBA(国际篮联)的介绍,3×3篮球赛更简单——一个篮圈、一个半场比赛双方为3个首发和一个替补;更快速——只有一节10分钟的比赛、单次进攻时长为12秒、得分后不会从界外发球、没有半场休息;更具娱乐性——21分是得分上限、加时赛中比对方先多2分的队伍获胜、比赛期间有不间断的背景音乐。当然,这些年轻感都是和传统的5V5相比而来的。

有了团队胜负的竞争,裁判和战术就不是比赛中可有可无的元素。对违例的判定,三人篮球因比赛时长的原因与传统篮球有所不同;至于犯规,三人篮球与传统篮球十分接近;战术方面,通过借鉴、简化,三人篮球将传统篮球中的挡拆、突破分球、无球掩护等战术运用到自己的比赛中。不过,因为场上人数更少,持球人更容易得到空位,也更容易施展自己的个人能力——只有这时,才能看到街球的影子。

从篮球在中国群众里的普及历史来看,大家也通常是在街边的野球场上,实践着传统的“严肃篮球”。

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,中国篮球开始在各地的学校和社会上推广,篮球竞技水平开始有所提高;新中国成立后,“发展体育运动,增强人民体质”的大风使篮球在厂矿、机关、学校、军队中开展;80年代起,篮球开始迅速向农村普及。如果按照“上街打篮球”的字面意思理解街头篮球,这时的中国篮球可谓“全民街球”。

但是,篮球运动的群众化过程中,篮球技术也在苏联化。为了祖国篮球事业的进步,大家扎实地提高篮球水平,规规矩矩地学规则、打比赛,可能没有人知道那些花里胡哨的技术。

再看看中国“八零后”“九零后”们的一大篮球启蒙——《灌篮高手》。虽然是充满夸张色彩的校园篮球故事,但比赛也按照全场5打5的传统套路进行。

如今活跃着的中国街球手里,有相当多人强调技术的实战性,其中一些人更是渴望用职业比赛证明自己。而中国篮协也已经出台新政:草根球手可以参加CBA选秀。尽管如此,没有一位能成功破圈。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于:职业篮球的准则难以接纳街球动作的花里胡哨,街球手也不习惯职业篮球比赛的对抗强度和吹罚尺度。

混迹草根的他们骨子里还有对自由和花式动作的追求。只要不在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上下狠功夫,或者不约束自己在野球场上的行为,又或不戒掉那些对正式比赛无益的“小动作”,中国的街头篮球还是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姓“街”的。

“我从哪里来?”

吴悠:谢邀。

尽管街球兴起之初,北京、广州、南京等大城市涌现出一些代表性球员和知名赛事,但是什么样的发展轨迹造就了街球目前在中国的局面?必然绕不开那个人、那支团队和那块篮球场

吴悠,那位人们在谈论这一话题时绕不过的人物。有些网友认为他配不上“中国街球第一人”的头衔,可如果没有他在中国街球圈“栽树”般的贡献,许多关于他的言论和球风的争议也无从谈起。

和许多与自己同期的中国初代街球手一样,Nike的街舞风雷广告和And1 Mixtape是吴悠的街球启蒙。在打球、练球和看球的循环间,他与王璁、李岩、阿金、崔闯、叶天等热爱篮球的同龄人相熟知,后来一同成为北京一支街球队的元老级球员。

那支街球团队通常被简写为“CL”,全称CL SMOOTH CREW。虽说都是队员,但严格来说,当时才18岁的吴悠还是CL的创始人。接下来的五年里,无论球员们,还是CL团队本身,他们都通过大小赛事打出了些许名气。

2008年,CL自创街球赛事:Openrun。尽管那次比赛让球队吸纳了新鲜血液,但赛事本身并不知名。使它真正成为一个有认知的赛事品牌,是在2009年。

那年,Openrun搬到了东单体育中心——20世纪中后期的北京群众体育的聚集地,著名篮球人张卫平走向职业化的起点,也见证了吴悠的成名。在CL团队成员张艺的策划下,他们打出了全新的概念:回到东单,一首同名的比赛主题曲也在策划下新鲜出炉。

后来,这次比赛火爆得被一些媒体称作中国街球复兴的标志,虎扑上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人发帖聊那年的比赛情况,以及求完整视频。

到2013年为止,CL在东单连续办了6届Openrun。这项依托于东单的赛事很快成了全国最有影响力的街球活动,团队也在那些年持续壮大。打出名气的他们开始组织全国巡回赛和校园巡回赛,某种程度上成了国内街头篮球的标志。

尽管队长吴悠在球技上至今不算是街球圈TOP1,球风也极不讨喜,但他从那时起开始的一系列推广街球的行动,绝对前无古人。在Openrun之后,中国街球制霸赛、反季节联赛等街球赛事陆续落地东单,他创办的“日落东单”更是将要走进第十年。每逢5-7月,“太阳落下,篮球升起”的口号就会响起,东单体育中心渐渐成了中国版的洛克公园。

“我要到哪里去?”

到有钱且会玩的人民群众中去。

2014年,CL宣告解散。在重重矛盾中,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浮出水面: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。

随着街球赛事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,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组建自己的街球队:深圳第六区、北京OBJK、成都CGP、上海G2K……他们吸取了元老覆灭的教训,纷纷“厂牌”化运营:除了组建球队、组织比赛,还提供球馆服务、搞训练营、卖篮球周边……可惜,从团队的知名度来看,没有谁能比肩当年CL的风头。

相比之下,一些草根球员依靠资本与流量,有机会被观众多看几眼。

一些企业开始在中国的大、中城市组织街球赛:新浪3X3黄金联赛、安踏“要疯”、天猫“斗到底”……这其中,具有篮球社区这一垂直领域背景、赛制主打一对一“斗牛”,以及实力球员的加入,使虎扑旗下的“路人王”在这些赛事中最受关注。在这里,武汉街球王周锐、长沙的后起之秀唐日辉等新一代草根球手迎来自己的出头天。

综艺也盯上了街头篮球。《这,就是灌篮!》《我要打篮球》让CUBA选手、新旧草根街球手和职业篮球运动员、有篮球特长的娱乐明星共享同样的聚光灯。再加上两大短视频平台中的野生街球网红,现在的中国街球选手走进了群雄逐鹿的时代。

但总的来说,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只能在这样一个中国街球圈里努力蹦跶:上,不达职业篮球之水准;下,只要不脱离互联网就不会失宠。

*参考资料:

0 Comments

  1. avatar
    Mose PfefferJanuary 30, 2025 17:40

    精彩的思路结构,让人印象深刻。

  2. avatar
    Darrin GradyFebruary 9, 2025 07:02

    深刻的思路论证,发人深省啊。

  3. avatar
    Nannie WintheiserFebruary 10, 2025 13:48

    新颖的创新性结论,值得收藏。

  4. avatar
    Dorcas OlsonFebruary 11, 2025 22:41

    深刻的分析结论,值得推荐。

  5. avatar
    Helene FraneckiFebruary 24, 2025 12:38

    有趣的创新性文章,非常的引人入胜。

  6. avatar
    Mariam BogisichFebruary 24, 2025 18:53

    独特的主题和立场结论,令人耳目一新!

Leave Comment